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Assessment Fallacy - 電影隨想: 《喜劇之王》

Assessment Fallacy - 電影隨想: 《喜劇之王》 
文: 吳凱 
18-2-2014

古有「未出發先興奮」,今有「未了解先憤恨」。上司下屬也好,新舊兩代也好,常有「未認識已敵對」的情況出現。例如,一個組織的「老油條」從開工第一天已無視「新仔」;或是,讀社工出身的常會看不起非本科生走來唸社工(可能是假定了他們不是出於服務的心來加入,而是純為「搵食」;但我們較少會聼見其他系 - 特別是那些未被戴上「專業」這頂高帽的領域 - 的非本科生,只因再學習新事物而被鄙視;而這專業化(professionalism)的自大亦已達「出面有朵」的境界)。於是,常有一方會覺得「o靚仔,你識咩丫,我食鹽多過你食米啦!你過多幾年咪又係好似我咁!無料到咪喺到扮哂深奧,初出芧蘆嘅細路咪妄想喺我地盤抓撈!」另一方則想「老野,唔好以為自己做多幾年人就懶沙塵!你一路當我o靚仔,我當你係師弟咋(詳參KZ/Phat)!咪再阻住個地球轉喇!

我們甚至只因年齡、外貌、家境等表面差異,在談話時,對方口還未開已決定看也不用看一眼。把作為人最基本的尊重都失掉,那就有點過頭了!而不少研究亦指出,我們很易受別人的一些基本資訊影響,而對那人作出誤讀。因有不少情況是,我們不可能在剛相識時,按別人的丁點資料做出非常精確的分析,儘管下意識在告訴我們判斷正確(詳參Janine Willis/Alexander Todorov/John Lavater)。故「佢一開始就睇我唔起/唔當我係人」之類的說法常會出沒,亦不足為奇。

這些輕易或暗裡就把人分了等級的情況,亦常在被全球資本主義過度入侵的宗教領域出現:在講求效率和利益的趨勢下,現在不少「大師級」牧師,都只有空跟「名人」吃飯、拍照,沒閒暇理會有實際需要的「一般」信徒。諷刺的是,耶穌再忙卻仍會花時間跟小孩妓女稅吏(當時不討好/沒地位的組別)在一起(當然,基督教圈內也有很多平衡得比較好一點的牧者)。這現象正似好撒馬利亞人比喻中形容那路過的祭司,明明看見一個受重傷的猶太人,卻不聞不問就繞道走了。當我們在做人的工作,卻把「工作」放得大於「人」,我們會很易在有意無意間,以各種原因為由,選擇性地把自身崗位最基本的任務(如愛人)推掉。那確是本末倒置的。

更有趣的是,若那些「普通人」後來被發現也是什麼「有力人士」(比如他是在社福界做了幾百年的「老鬼」、是NGO的創辦人等),或是他來自特定背景(比如生於牧師世家、某個階層等),又或是原來他患了重病,一些在位者(甚至不真的在位的)又會突然對這「普通人」變得親切有禮(這跟中小學時期「求學只是求分數」的現象類似,一個功課做得一般的學生,只要成績突飛猛進,便會馬上變成模范好學生、受老師寵幸,跟其品格、盡了多少力無關)。這只告訴我們,若有人只是完好的「白紙一張」,走入這狼群,they will probably be treated like crap! 此等狀況難免讓人作嘔,亦有違社工、牧者這些職份本身作為「humble servant」的根,更把「serve to learn, learn to serve」、「要作在一個最小的身上」等宗旨都忘掉了!要是阿當斯(Jane Addams)、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等社福始祖「翻生」,回來看見現在社會服務的景象,不知會作何感想

我們自出娘胎便在分析,分析別人好壞美醜、有趣無趣。能說出「套野唔係好得」、「條友無咩料到」,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我們都喜歡做班房後排或死角位那個「寸寸貢」的不屑青年,可能是感覺壞孩子會有較多人愛吧)。這些都未必全是壞事,合理的分析常可讓我們進步(比如,員工或我們自己懶散、沒承擔、不負責任,便有需要指出和檢討)。但要是未審先判,就有點不同了!本來眼前人可能跟《喜劇之王》的尹天仇一樣,同時是那被讃專業、「一日未嗌Cut一日都要演落去」的死屍,又是那被罵礙事、「死極都死唔去」的神父。但我們若被前設蒙騙,心中猛掘對方問題,便只會找到合用(甚至誇大)的失誤,導致選擇性地理解現實(selective perception of reality)。亦即「一早睇死條友無料到,就算佢有,你都唔會揾到」!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有關「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經典討論?老師對學生的不同期望確實能完全改變學生的學習成果。這類在某程度上的錯判,可令被分析者(因欠缺支持等因素)更難跳脫身上的標籤!

生活艱辛做人難,我們變得越來越沒耐性,也是人之常情。但經驗帶來的「敏捷」並不一定能對我們工作上的管理或服務有幫助。過份倚賴經驗去觀人、定前設,反而很易瞎了雙眼,失去早期的熱情和開放態度。閱歷用得不好,會成為另一種障礙,令我們墜入一概而論(generalization)的陷阱,或變得有點目中無人,甚至「當班手足唔係人」。例如,我們因以往與某些人有過不快經歷,後來只要遇着看似類近的「人種」,便馬上對其有了預設想法。而事實是,我們對於那新認識的朋友,基本上是什麼都不知道!這類表面上看似是高效率(seemingly efficient)的觀人方法,能引出各類問題(如代溝/不滿),最後反而減低自己或組織的士氣及實際效能(actual efficiency)。而別人再有潛力也難以有所發揮或進步。可見,我們對人力資源的評估(assessment of human capital),常可反過來限制組織、自己、別人的潛力。故替人找力量(strength)的組織亦很易會低估了自己內部的優勢。跟人一樣,總是看不見自身的可塑性和潛能!而我們經常主張那以經驗、快捷為本的「理性」,很多時並不真的那麼理性,反而為人類帶來無盡惡果,把個人、團體、社會的創造力都限制,甚至消除!

經驗本應是我們改進的借鑒,而非障礙。在分析別人或自己時,我們可先把下意識的判斷暫緩或壓止,思索一下其他可能性。例如,想想:新人不一定無能;舊人也可創新;聲大、有高壯身形的不都「不解溫柔」,也不全是「正義之師」;愛看書亦不代表是「Kai子」;有點「才」或「財」的未必都高傲冷血;「未讀成書」不代表「人生玩完」(聼說有組織請博士生負責影印,不過杜琪峯也是辦公室助理出身的!而做影印工作本身也不代表失敗啊!); Second/Third-Generation Christians不都只有「不屑」或「不肖」兩種; 「結唔結到婚」都不會讓你眨值;各階層都有「行善」或「行賤」的;商人也有正正當當的……正如玩「underground band sound」或「rap music」的並不全都陰暗。

當被分析時,則不必被別人的期望過分影響。可反觀自己的背景、風格、外形所能帶來的種種誤解,以免過份自責或仇恨外界批評。亦可多自我鼓勵:「面係自己俾既,架係唔洗丟既」,一個無名少年也可打倒歌利亞,Chi Lam和禮服幪面俠年過百歲都仍能保持「sharp醒」(),所以「不要小看我年輕或年老」!

更重要的是,我們常在評定誰為大、誰能力強、誰地位高、誰經驗多,以推說只有誰可為王、誰可管誰、誰可享特權。但耶穌帶給後世的一大啟示是,他的法則並非如此,而是「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你們中間最小的,他便為大」(20:27;9:48)。愛人如己若真被實踐到極致,我們對彼此的分析理應只能得出一個結果:我們根本沒有高低,都是彼此的僕人;我們都各有所長,亦同樣那麼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