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智聰:橘子夢終結——德國電音先鋒Edgar Froese (1944 – 2015) 逝世
日前傳來了噩耗:德國柏林傳奇性Progressive電子音樂先鋒樂隊Tangerine Dream的靈魂人物/創團主腦Edgar Froese在1月20日於維也納因肺栓塞而猝逝,享年七十歲。
在Edgar Froese領軍下Tangerine Dream之典故,那他們不但是歷史悠久的恐龍級電子樂團,更重要是超過四十五年的音樂生涯上還一直孜孜不倦地出版新唱片與舉行巡演,從沒有停頓過下來,而且唱片產量驚人。Edgar曾說過:「沒有死亡,只有改變了我們的宇宙地址。」如今他的離世,這場漫長的電音橘子夢也要告一段落。

來自西柏林藝術學院(Academy of the Arts)的Edgar Froese在60年代中組成迷幻搖滾樂隊The Ones,隨著一次樂隊應邀到西班牙卡達克斯於Salvador Dalí的別墅演出,這位著名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亦影響到Edgar走上實驗性的音樂取向,繼而在一九六七年間另組成Free Rock樂隊Tangerine Dream,開始進行Tape-Collage實驗與自製電子演奏儀器。
六十年代末,Tangerine Dream被喻為在德國觸發起Krautrock運動的主要樂團之一,首張專輯《Electronic Meditation》在1970年面世。隨著樂隊大量應用電子合成器,Tangerine Dream亦樹立起他們的漫天無際、神秘莫測的Kosmische Musik / Synthesizer Music姿態,是當期時Berlin School of Electronic Music的頭號樂團,被視為那些年最懂得使用電子合成器的專家,尤其是Sequencer之應用,奠定了他們的前衞電子音樂先鋒角色。
樂隊在音樂事業的轉捩點,是在一九七三年加盟剛成立的英國獨立廠牌Virgin Records,一九七四年初發表的《Phaedra》專輯(也是在Virgin的The Manor Studios錄音)在沒有甚麼大宣傳下而能夠在英國排行榜打上第15位,這隊柏林Progressive電子樂隊亦從此名聞遐邇。而Tangerine Dream的另一番商業成就,是日後打造過不少電影配樂兼出版電影原聲專輯。
由始至終,Tangerine Dream都是圍繞著Edgar Froese為核心的樂隊,多年來先後曾參與過的樂手達20多人,其中在一九七一至七七年間由他與Christopher Franke及Peter Baumann為樂迷最津津樂道的經典三人陣容,後來代替了Baumann的Johannes Schmoelling亦同是大家心目中的要員;連Edgar的兒子Jerome Froese,亦曾在一九九O至二OO六年間作為Tangerine Dream成員。在Tangerine Dream以外,Edgar Froese也有出版個人專輯,他在七十年代的個人作品同樣取得高度評價。
我第一張購買Tangerine Dream的黑膠唱片,是其一九七五年專輯《Robycon》,日本版的,唱片封面那幅「水滴漣漪」的照片彷彿深深地吸引著我——那是80年代的事,猶記得是在荃灣的「漢豐唱片」所買。我是因為Kraftwerk而認識到Tangerine Dream這個名字,之前從沒有聽過他們的音樂,只有從文字介紹去理解;同是70年代德國電子音樂,我還好天真好傻地去想他們怎也跟Kraftwerk相距不遠吧。結果專輯裡那兩首同樣達17分鐘長篇樂章,好讓我初嚐到這種深不可測、耐人尋味、意象萬千的Progressive電子音樂境界,絕對是一次深刻不已的音樂體驗。
Tangerine Dream從沒有來過香港演出,然而若說他們與香港的點點關係,那是他們的音樂在從前常被七、八十年代港產電影拿來用作「罐頭配樂」——這當然是沒有付版權費吧,所以那些年的香港人,其實在不經不覺間都聽過了Tangerine Dream / Edgar Froese的電子音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